低碳发展 Low-Carbon Development

当前位置:首页 » 发展报告
关于2012年上半年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2012723日在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许克振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12年上半年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请予审议。

一、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上半年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省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时期。面对内外需求收缩、要素保障趋紧、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等严峻形势,全省上下全面实施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工作基调,坚持“五进”方针,深入开展“喜迎十八大、争创新业绩”系列主题活动,提神鼓劲应对下行压力,多措并举扩大有效需求,借势引力承接产业转移,抢抓机遇推动结构调整,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民生持续改善。上半年,虽然全省经济增长趋缓,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回落,但总体“好于全国、中部靠前”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仍处于适度较快增长区间,经济运行轨迹符合年初的基本判断,而且止跌企稳的预期正在增强。

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1.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9%;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3.6%;出口增长6.7%;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20.8%;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2%,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17.5%,主要经济指标基本能够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总体目标。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重大战略全面推进,各地呈现竞相发展态势

全省各地全面实施“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在各市州召开的现场办公会、三级干部会议精神,迎难而上、干事创业的激情高涨。特别是近一个多月来,全省深入学习贯彻省十次党代会精神,抢抓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预调微调机遇,奋力推进“五个湖北”建设,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力度进一步加大。6月份,我省投资、工业、消费、出口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环比小幅回升,工业用电量增幅“由负转正”。全省各地各显其能、竞相发展。“一主两副”中心城市继续领跑全省,上半年,武汉市生产总值预计增长12%左右,增幅居副省级以上城市第二位;襄阳、宜昌生产总值增速分别达到13.2%13.3%,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荆州、黄冈等“千亿级城市”和孝感、荆门、黄石等“准千亿级城市”你追我赶。宜昌、襄阳、天门、仙桃等4市工业增加值增速超过19%,十堰、襄阳、荆门、孝感、荆州、咸宁、恩施等7个市州投资增速超过34%,黄石、宜昌、襄阳、孝感、咸宁、随州等6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速超过32%;十堰、襄阳、随州等3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成倍增长。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全省上下涌现了一批新的增长点,形成了竞相跨越、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夏粮连续九年增收

各级政府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强农惠农政策,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新“三万活动”的实施掀起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潮,全省累计投入资金80多亿元,建设小型水利设施30余万处,实现了每个村民小组整治一口当家塘的目标,为农业增产增收夯实了基础。上半年,总体风调雨顺,气候适宜,农业呈现“面积扩大、产量提高、质量提升、收入增长”的特点。一是夏粮夏油实现增产。全省夏粮面积扩大60.9万亩,夏粮增产21.5万吨,油菜籽增产6.2万吨,分别达到447.5万吨、226.6万吨,夏粮生产实现“九连增”。二是养殖业稳定发展。生猪存栏、出栏分别增长6.3%7.3%;牛、羊出栏同比分别增长1.3%2.6%;肉类、水产分别增长6.1%10.7%,继续保持“全国淡水产品第一大省”的领先优势,水产品加工能力突破100万吨大关。三是农业规模化经营步伐加快。全省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257个,同比增长22.4%。土地流转面积665.8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3.4%。四是农产品质量稳步提升。农业部对我省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8.5%,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继续位居全国前列,新认证“三品一标”企业85家,标志品牌256个,完成全年目标85.3%。五是农民收入不断增长。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现金收入达到4068元,同比增加600余元。

(三)工业呈现企稳态势,结构调整步伐有所加快

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4372.5亿元,增长15.6%,增速居中部第二位,增幅同比下降4.9个百分点,但较1-5月回升了0.1个百分点。6月当月增加值达到893.6亿元,同比净增97.2亿元。工业用电增幅连续9个月同比下降后首次止跌回升,6月当月同比增长8.3%。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31家。上半年,工业结构调整出现一些积极变化,呈现“四个快于”的特点:一是轻工业增速快于重工业。轻工业同比增长20.2%,快于重工业6个百分点,占比较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其中,纺织、食品行业同比分别增长23.4%21.1%,分别高于全省工业增幅7.85.5个百分点。二是消费品工业增长快于原材料工业、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增长21.1%,增幅分别高于原材料工业、装备制造业5.89.7个百分点。三是民营工业产值增长快于工业。民营工业产值增长25.2%,快于工业产值增幅6.1个百分点。四是高新产业增加值增长快于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9.4%,快于工业增速3.8个百分点。

(四)投资保持快速增长,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

“重大项目建设年”活动全面实施,成为应对经济下行的有效举措。一是投资始终保持较高增速,为“稳增长”发挥了核心支撑作用。上半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7642.4亿元,同比增长28.1%,增幅虽然同比回落5.7个百分点,但较1-4月、1-5月分别回升0.70.4个百分点,且总体保持了高位运行态势。二是重大项目建设步伐加快,新开工项目增多。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个数、总投资和完成投资均是去年同期的两倍以上,其中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个数1628个,增长130.9%;计划总投资、完成投资分别增长138%130.8%。武汉天河机场三期等重大项目得到国家批准,一批项目纳入国家专项规划和年度投资计划,截止目前累计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130亿元以上。三是投资结构调整成效显现。针对投资环境的变化,全省上下按照省政府确定的“三转三补”工作思路,加快培育新的投资增长点,不仅保证了投资的快速增长,而且推动了投资结构调整。上半年,虽然全省铁路、公路投资同比分别下降64.1%6%,房地产投资增幅同比回落17.4个百分点,但制造业完成投资同比增长39%,高出全省投资平均增幅10.9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同比增长33.8%,高出全省投资平均增幅5.7个百分点,占全省投资的比重达到65.3%,同比提高2.8个百分点,有效弥补了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增速下滑的影响。

上半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9%,增幅较1-5月提高0.3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1%,同比提升0.5个百分点。城乡消费同比分别增长15.9%15.8%,保持同步增长态势。化妆品、中西药品、金银珠宝和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49%35%27.8%28%,家具、建材及装潢材料类商品实现零售额同比增长27.9%30.8%。旅游总收入和旅游总人数同比分别增长29.6%21.9%。神农架获评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我省5A级景区增至6家。

(五)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要素保障总体稳健

1、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有所突破,71日起试行居民阶梯电价改革方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四减五制三集中”工作取得积极进展,行政服务环境进一步优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继续深化,20个试点地区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开始实施,公立医院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加速推进,鄂州综改示范、圈域一体化进程加快。

2、对外开放不断拓展。上半年,全省累计进出口总额150.8亿美元,同比下降1.3%,其中出口89.9亿美元,同比增长6.7%,比1-5月回升4.2个百分点。对外开放不断拓展,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得到中央领导同志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积极支持,与湖南、江西两省成功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交通、旅游、商务、科技等领域合作开始启动,正式拉开构建“中三角”的序幕。

3、招商引资成效明显。今年以来,全省上下抢抓国际国内产业加快转移的历史机遇,一手抓招商引资方式的创新,着力提高招商引资的层次、质量,一手抓签约项目的推进落地,着力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和有效性。各地深入实施“三抓一促”活动,狠抓投资环境改善,招商引资取得新进展。成功举办了湖北日本经贸洽谈会、鄂浙经贸合作洽谈会、台湾湖北周、知名民企战略合作、中国企业家论坛夏季峰会等一系列重大经贸交流活动,成果丰硕。“民企携手湖北、共促中部崛起”活动集中签约项目302个,签约总额6424亿元。瞄准央企、世界500强、行业100强,开展大招商、招大商活动。上半年,通用汽车、日产英菲尼迪等项目先后落户我省,来鄂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新增6家,达到99家。上半年实际使用外资29.9亿美元,同比增长30.5%;引进省外投资项目1392个,实际到资2757亿元。楚商抱团回乡投资渐成气候,仅广西湖北商会就计划在湖北启动30多个回乡创业项目,投资总额38.6亿元。

4、金融支持力度大。上半年,全省金融机构新增存款2819亿元,同比多增847亿元;新增贷款1629亿元,同比多增473亿元。特别是5月、6月贷款增幅连续两个月环比回升,新增贷款重返中部首位。目前,全省金融机构已获得贷款额度2354亿元,比去年同期多278亿元,居中部第一。成功举办两次重点项目与金融机构资金对接会,签署融资协议1523亿元,其中第一批签约项目已到位223亿元。组织八场金融服务早春行活动累计签约2064亿元。积极推广“审批+培植”信贷模式,加大金融对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拓展银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争取国家批准8只企业债券,其中已发行7只,共计68亿元,新增上市及过会待发企业4家,通过证券市场融资51.6亿元。

5、能源、用地保障较好。上半年,全省累计发电965.9亿千瓦时,增长3.35%,全省电煤库存456.7万吨,可供30天以上正常用量,同比增长92.6%,增幅较去年同期高出110.4个百分点。截止630日,全省已使用2012年度土地利用计划5910公顷,占国家下达计划的50%

(六)节能减排加快推进,环境保护得到加强

一是高耗能产业增速放缓。上半年,高耗能产业增加值增长14.9%,增速较一季度放缓3.4个百分点。二是节能减排指标完成较好。预计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3.5%以上。全省完成各类减排项目398个,预计全省化学需氧量、氨氮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项污染物排放量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2.25%3.48%4.16%1.79%。三是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全省地表水水质良好,主要河流154个省控断面水质符合Ⅰ-Ⅲ类标准的比例达到85%,同比上升了5个百分点。主要湖库60个省控点位水质符合Ⅰ-Ⅲ类标准的比例达到88.3%,同比上升11.6个百分点。重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继续保持100%。全省17个重点城市中有11个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与上年同期持平。

(七)物价涨幅持续回落,民生不断改善

一是物价整体趋稳。上半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3.6%,涨幅较1-5月回落0.2个百分点,同比回落2.2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同比均上涨1.1%,涨幅较上年同期分别回落6.311.8个百分点。二是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势头得到遏制。上半年全省商品住房销售均价基本稳定,12个设区城市城区商品住房销售均价为5271/平方米,同比上涨6.1%,环比上涨2.2%。武汉、宜昌商品住房销售均价分别为6320.5/平方米、4726.7/平方米,同比分别下降1.2%6.2%。黄石、荆州、孝感等市商品住房销售均价同比增幅小于5%。三是保障房建设稳步推进。截止6月底,新开工实物建房19.06万套,占国家下达计划63.3%,竣工10.4万套,占国家下达计划的69.4%。四是就业不断改善,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上半年,全省新增就业40.3万人,同比增长14%6月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07%,同比略有下降,继续保持在较低水平。上半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4.2%和17.5%。五是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上半年,全省财政支出进一步向民生领域倾斜,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76.2亿元,同比增长20.1%,占财政支出总额的16.7%;住房保障支出54.8亿元,同比增长130.7%。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较去年底增加58万人。

上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实现了年初确定的阶段性任务,为完成全年预期目标奠定坚实基础。总体来看,在当前困难的环境下赢得这样的局面确属不易,充分证明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是正确、有效的,也说明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是有力、得当的。这些成绩是省人大有效监督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省上下和衷共济、顽强拼搏的结果。

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和下半年发展趋势

当前虽然部分指标出现企稳回升迹象,但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些显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本轮下行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相比有明显不同,突出表现在影响范围更广、持续时间更长、影响程度更深,政策调控空间更小。目前,我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已连续9个季度下滑,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有不同程度减缓,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尚不牢固。因此,对本轮经济下行必须要有足够的认识,务必将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将措施准备得更扎实一些。二是有效需求仍然不足。投资持续高速增长难度加大,企业投资意愿不足,投资进度放缓,部分招商项目难落地、落地项目难开工、开工项目难推进。上半年全省新开工项目11385个,比上年同期减少1762个,下降13.4%。尤其是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投资增速下滑,房地产投资持续放缓,对下半年保持投资持续较快增长带来了较大压力。消费缺乏回升动力,旧的国家刺激政策退出后,汽车、家电等消费热点明显降温,新的接续政策尚未有效发挥作用。出口形势不容乐观,机电、船舶、农产品、纺织、光伏等产品出口受阻。三是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突出表现在需求下降、产能过剩、成本上升、利润下滑、资金紧缺,用工困难。多家企业反映“订单明显少于往年,企业产能闲置增加,订单争夺加剧,合同执行延期”。上半年工业品产销率96.9%,同比下降0.5%1-5月,全省工业企业财务费用、利息支出分别增长39.3%36.3%,其中小型企业增长40.7%48.4%。企业普遍反映贷款难而且用款贵,贷款质押条件高、审批手续繁杂、实际到款耗时长,贷款利率高于基准利率20%-40%,贷款实际利率比名义利率高出5-10个百分点。承兑汇票支付比例增加,两项资金占用较多。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反映招不到人、留不住人,有的企业年员工流失率超过50%。四是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农作物病虫害来势较猛,防控难度加大。随着国家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办法、主体功能区规划全面实施,节能减排和产业转型的压力更加不容忽视。财政增收难、刚性增支多,财政总收入、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幅分别同比回落27.637.1个百分点。物价仍存在反弹可能。中小房地产开发商资金链趋紧,贷款逾期风险上升。

通过分析发展条件和上半年走势,我们预计下半年将呈现以下趋势:一是外部环境依然复杂多变,但止跌企稳的预期正在增强。一方面总体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美国经济增长弱于预期,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仍呈深化之势,新兴经济体国家经济增速放缓。我国有效需求不足已成为经济运行中的最大矛盾。另一方面经济企稳的预期正在增强,近期国家预调微调政策有利于经济企稳,年内国家已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两次降低存贷款基准利率,对机场、公路、铁路、能源、产业结构调整等项目审批进度加快,新一轮刺激消费政策陆续出台,市场向好预期进一步增强。投资、工业用电量、工业效益等部分指标出现企稳回升的迹象。二是经济运行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仍有条件保持在适度较快的增长区间。目前,中部板块加快崛起的强大气场正在形成。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期,投资环境正在大幅改善,承接产业转移步伐加快,新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不断释放,尤其是省十次党代会提出了下一个“黄金十年”建设“五个湖北”的宏伟目标,目前各地抢机遇、强基础、争发展、促跨越的态势已经形成。三是加快结构调整将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并逐步成为市场主体的自觉行动。本轮经济增长放缓,将是一个长周期、广范围的过程。各级政府为稳定经济增长,会释放一些反周期的调节措施,但短期政策只是权宜之计,深层次问题只能通过长期政策来解决。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寻找新的增长点将成为迫在眉睫的紧要任务。

综合以上分析,虽然下半年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但战胜困难、稳定增长的条件具备,预计三季度经济主要指标将逐步企稳。经过努力,全省主要指标预计能够完成年初确定计划目标。

三、做好下半年工作的主要措施

718日,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经济工作电视电话会,深入分析上半年形势,全面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要求全省上下全面贯彻温家宝总理、李克强副总理到湖北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的部署,坚持稳神竞进、逆势而进、实虚并进、扎实推进、激情奋进“五进”方针不动摇,进一步振奋精神、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沉着应对,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扭转经济下滑势头,着力增强发展的动力活力,着力推动“三化”协调发展,着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确保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顺利实现。下半年拟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用好用足用活国家预调微调政策,努力保持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当前正处在国家政策调整的关键时期,要抢抓机遇,主动出击,把用好用足用活国家政策作为我省稳增长的强大动力。一是加强对国家宏观政策的跟踪衔接。针对本轮调控政策主要由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出台的特点,省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口联系,及时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方向、重点,有针对性地做好我省重要政策储备、重大项目策划和重大发展改革事项的谋划工作,超前做好与国家相关部门的对接,为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打好提前量、争取主动权、提高实效性。加强信息沟通和政策衔接,加强对各地贯彻国家政策的指导,形成合力。二是抓住有利时机争取国家支持。当前国家将稳增长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我省争取政策支持创造了有利条件。近期要集中申报一批、跟踪衔接一批、重点突破一批重大事项和重点项目,把78月作为“项目争取月”,安排专班专人赴京对接,必要时由省领导出面协调,确保争取支持力度不减、争取资金和项目份额不降,近期重点争取将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三是创造性地抓好国家调控政策的贯彻落实。根据国家政策动态,结合我省实际,尽快出台稳增长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调控职能,使国家各项政策在我省落地落实。四是加强经济运行调节和监测预警工作。重点抓好汽车、钢铁、石化、装备等支柱行业和重点企业运行的监测工作,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

(二)加快发展实体经济,帮助企业解决困难渡过难关

一是抓紧研究制定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抓好国家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相关政策的落实,制订帮助企业纾困的政策措施。组织开展服务实体经济专项行动,认真落实大企业服务“直通车”机制,强化对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努力增强企业信心,稳定增长预期,帮助市场主体走出困境。二是帮助困难企业扩大市场、增加订单。抢抓新一轮刺激消费政策机遇,帮助优势企业争取进入消费补贴目录。组织开展不同层次的重点企业与重大项目对接活动,扩大钢铁、水泥等产品省内销售,支持支柱产业、重点企业产品“省内循环”。政府采购优先使用本省产品,鼓励各类企业采购本省产品。支持本地农产品“零门槛”进入国有超市。三是帮助企业缓解要素保障难问题。推动“银企对接”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加大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贷款支持力度。帮助更多中小企业享受优质信贷服务,力争全年与银行新建立信贷关系的中小企业数量增长20%以上。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充分利用表内、表外两种信贷资源和间接、直接两种融资手段,增加对企业的资金投入。加大对相关融资工具的宣传、推介力度,力争实现全年银行间债务融资规模超800亿元、增速超20%的目标。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和再造服务流程,适当下放金融机构对“展期贷款”的审批权限,缩短审批周期,适当放宽企业资产质押条件。积极争取国家投资、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含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加快小额贷款机构试点。加快金融与科技融合创新,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加强担保平台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国家级开发区科技企业的支持。全力做好能源、土地、运输、用工等其他要素保障工作,保障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合理需求。四是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加快实施百亿企业培育计划,抓好100户重点企业培育试点示范,确保实现年初确定的过百亿企业30个、过50亿企业50个的目标。五是清理和规范金融服务收费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凡收费标准有上下限的,一律按下限标准收取。控制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浮幅度,对企业贷款不得与其存款挂钩,不得变相收取手续费、承诺费、资金管理费和推销其他金融产品。融资性担保公司不得超过国家规定收取保证金,不得以收取咨询费等名义变相提高保费,政府性担保公司要继续下调担保费率。做好已公布取消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降低收费标准以及有关优惠政策的落实工作,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三)努力保持投资持续较快增长,着力扩大有效需求

一是狠抓投资目标任务落实。密切跟踪国家投资政策,加大中央投资争取力度,确保争取中央投资份额不减、位次不降。尽快下达省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加快财政拨付进度。对照年初与各地签订的责任状,对全省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开展全面检查督办,进一步落实责任。在建项目抓进度,建立台账,明确时限,倒排工期,加快推进;前期项目抓开工,加快完善审批手续;签约项目抓落地,帮助落实资金、土地等建设条件。确保全年投资完成1.5万亿元,力争达到1.6万亿元,发挥投资对稳增长的核心支撑作用。二是继续落实“重大项目建设年”活动。促进各地加大落实力度,再次开展“重大项目开工周”活动;协调重大项目与银行“点对点”沟通,着力解决重点项目建设中的征地难、拆迁难、基础设施交叉协调难等突出问题。加强重大项目的策划和推进,保证重大项目建设的接续。三是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全面摸底、分类推进,力争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加快华能荆门热电联产、华润宜昌热电联产、武汉天河机场三期、神农架机场、四条城际铁路、棋盘洲大桥连接线大冶至阳新段、武汉新港江北铁路滠口至香炉山段、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及污水管网工程等项目建设;争取尽快获得汉川三期6#机组、十堰热电、襄阳热电等项目“路条”;加快推进西塞山电厂二期4#机组、西气东输三线、武当山机场、武汉新港阳逻三期、沌口长江大桥、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煤运通道、襄阳北编组站、武汉至九江客运专线、鄂州三江港区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四是进一步扩大民间投资。目前多个部委密集出台鼓励民资的实施细则。要有针对性地抓紧策划储备一批吸引民间投资项目,尤其要在铁路、市政、能源、电信、卫生、教育等领域抓紧推进一批重大项目,争取率先进入对民间投资开放的领域。进一步完善“绿色通道”制度,为民间资本进入相关领域创造良好的环境。适时召开全省民营经济工作会议,采取更有力的措施,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五是不断扩大消费需求。认真抓好国家节能产品惠民、汽车以旧换新等政策落实,抓紧开展建材下乡、自给式太阳能等新能源产品进入公共设施和家庭、普及宽带、光纤入户等扩大消费政策的前期准备工作,积极研究配套措施和落实细则。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和网络购物等新兴消费业态。把推进城镇化作为下一步扩大有效需求的着力点,适时召开全省城市工作会议,激发稳增长的动力活力。研究支持农民进城就业定居的政策,尤其是保障性住房建设拉动关联消费的政策措施。支持武汉“消费之都”建设,努力吸引外来消费。加大“灵秀湖北”的宣传,加快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启动长江旅游经济带建设的研究和实施工作。

(四)稳定农业发展态势,确保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一是抓好政府惠农政策的落实。增加粮食收储点,适当放宽收储标准,重点做好小麦收储工作。指导农民扩大蔬菜种植面积,调整蔬菜种植结构和上市时间。二是抓好水旱灾害和病虫害防治。当前要重点抓好受灾地区灾后恢复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因灾损失,同时提前做好应对洪涝灾害的准备。加强农作物病虫害、动物疫情的防控工作,抓好农业生产资料保障工作,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确保实现今年粮食增产5亿斤、农民收入增长10%的目标。三是抓好重点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积极推动荆江干堤加固、汉江中下游堤防整险加固、洪湖分蓄洪区东分块、荆南四河堤防加固、武汉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等重大水利基础设施项目前期工作。继续抓好中小型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护。四是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和引导。着力推进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支持稻花香、福娃、国宝桥米、采花茶业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重点建设生猪、禽蛋、肉鸡、肉鸭、水产、茶叶六大优势产业链,积极解决食品加工企业的实际困难。支持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探索建立完善土地流转市场体系。

(五)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推进节能减排

因势利导,合理运用政策和市场双重“倒逼机制”,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一是提振工业经济。精心谋划和加快推进“支柱产业倍增计划”、“千亿元产业提升计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工程”。尽快提出做大做强九大千亿元产业和新的千亿元产业培育接续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实施。加大传统工业技术改造力度,加快实施100项重大技术改造示范工程,抓好100家企业工业化、信息化融合试点示范。坚决保住工业经济15%的增长底线,全力冲击18%的增速。二是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力争全省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00家以上。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建设,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力争全年38个在建国家项目中有26个完工并发挥效益。三是加快发展服务业。组织召开全省服务业大会,尽快出台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逐步解决制约服务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大力发展流通产业,降低流通成本。加快服务业示范园区和江汉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12家省级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四是抓紧推进老工业基地改造。积极争取襄阳、宜昌、荆州、荆门、十堰等市纳入国家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指导相关地区研究提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实施方案。五是抓紧推进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巩固关闭“九小”成果。继续探索实施差别化用地、用电、用水、用气和补贴政策,加快形成淘汰落后产能的倒逼机制,确保完成今年11个行业60家企业淘汰落后产能任务。以六大高耗能行业为重点,严格执行节能评估审查制度,抓好节能技术改造,加强能效对标管理。六是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和跨国经营。加快推进钢铁、汽车、水泥、化工等规模经济领域和小煤矿等特殊行业的联合重组。支持武钢、大冶有色等具有实力的资源型企业到国内外找矿建厂,缓解资源困境。加快推进省属国有企业改革。七是完善支持政策。选取100家产业结构调整重点企业,建立重点扶持企业名录,进行动态管理,在贷款担保、企业上市、项目申报、发行债券、环境支持、用地计划、政策咨询等方面享受“直通车”服务。

(六)不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着力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活力

全面深化各项改革。一是加快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步伐,争取在环境资源保护、科技创新、产业跨区转移等体制机制方面率先取得突破。在谋划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长江经济带现代旅游业发展模式、培育市场主体、促进产业转移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二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抓紧发布实施“十二五”医改规划,巩固扩大基本医保覆盖面,探索建立大病保障机制,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三是加快研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配套办法,抓好国家改革政策跟踪和省内配套方案的研究制定。四是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四减五制三集中”改革,提高行政服务效率。五是稳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把握价格改革政策出台的时机、节奏和力度,防止叠加效应推动物价过快上涨。

努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一是把招商引资作为扩大开放的重中之重。精心组织好跨国公司恳谈会、鄂港(粤)经贸洽谈会等大型经贸活动,加强项目推介,确保取得实效。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方法,大力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和项目、品牌。突出抓好央企对接、知名民营企业战略合作等重大活动的跟踪落实工作,建立专班保障推进机制,加大项目落实力度,努力使协议变为合同、合同变为项目,确保签约项目尽快落实、落地。二是推动外贸稳定增长。加强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出口分类管理服务,尽快扭转我省外贸出口下滑的局面,力争完成今年外贸出口的目标。三是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发挥境外湖北商务代表和4个湖北企业营销中心作用,构建湖北境外营销网络。有序推进资源开发、农业走出去等联合体建设,引导企业集群式“走出去”,拓宽资源渠道,扩大产品出口。四是全面推动对内开放合作。加强同珠三角、长三角等发达地区经贸合作,加强同中西部地区特别是长江流域地区的联合协作,加强与央企、央院、央校、金融机构总部和知名民营企业的战略合作。

(七)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千方百计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是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和运用好大学生创业扶持资金,研究出台高校毕业生创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规定,大力推进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创业,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实现就业。完善公益性岗位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二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强化基金征缴,确保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县(市)全覆盖。全面推开尿毒症等8类大病保障,将肺癌等12类大病纳入保障和救助试点范围。研究出台对养老保险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三是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确保全年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33万套,竣工18.2万套,新增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3.4万套,实施农村危房改造8万户。四是加强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领域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来源: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时间:2012-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