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发展 Low-Carbon Development

当前位置:首页 » 发展报告
关于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的说明

——2008年11月24日在云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米东生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我向省人大常委会本次会议作关于《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的说明,请与提交本次会  议的《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以下简称《中期评估报告》)一并审议。 

 

一、《中期评估报告》的形成过程和主要内容 

   (一)《中期评估报告》的形成过程 
     《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经云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根据监督法规定,国家发改委于今年6月下发了开展《纲要》中期评估工作的通知,按照省政府的安排,由省发改委牵头组织开展评估,并于8月初将评估报告上报了国家发改委;之后,根据各州市政府、省直各有关部门的评估材料以及全国人大财经委“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工作研讨会精神,对评估报告进行反复修改,形成了《中期评估报告》(征求意见稿);1022日,组织召开了《中期评估报告》(征求意见稿)座谈会,听取了省“十一五”规划领导小组大部分成员单位、有关专家和学者的意见建议,修改形成了提交本次会议的《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 

 

   (二)《中期评估报告》的主要内容 

《中期评估报告》对《纲要》自2006年以来的实施情况进行了总结评价,对2008年、2010年完成规划目标情况进行了预测。其中2006年、2007年的数字为实际完成数,2008年和2010年的为预测数。 
《中期评估报告》由一个评估综合报告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内对外开放、构建平安和谐云南、经济体制改革、重大政策任务、重大项目十一个评估专题报告组成。 
评估综合报告分为四部分,一是《纲要》中期执行情况;二是《纲要》实施中的主要问题;三是进一步深化对省情的认识;四是推动《纲要》顺利实施的建议。

二、《纲要》中期执行情况及预测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及预测 

《纲要》提出了经济总量、结构调整、人民生活、社会协调发展、生态环保和公共服务六大类共47项指标,其中:预期性指标18项、约束性指标25项、导向性指标4项。 

根据对2006年、2007年实施情况的跟踪监测及2008年趋势分析,《纲要》指标中期执行情况总体良好,按时间进度完成或超额完成的有31项,占47项指标总数的66%。预测到2010年,经过努力,绝大部分指标有望完成或超额完成。其中,国家重点考核的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污染物排放总量、耕地保有量三项(类)约束性指标,通过努力将全面完成目标任务。 

 

(二)主要任务执行情况 

《纲要》提出的九项任务实施进展较好。主要表现在: 1、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农”工作取得新成效 

——农业投入力度加大。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2007年全省农林水事务支出完成127.6亿元,增长22.7%,占全省财政经济建设支出比重为59.3%,主要用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项目。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年均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万公顷,有效灌溉率达到36%2007年,全省农业增加值完成868亿元,粮食总产量1547万吨,花卉、咖啡、橡胶面积和产量均保持全国第1位。 

——农村居民收入较快增长。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34元,年度增加额是历史上最高的一年,实际增长10.1%;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150万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收入170亿元,比“十五”末的108亿元增加了62亿元,年均增加31亿元;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520元,比“十五”末的348元增加了172元,年均增长86元。 

——扶贫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大。2006-2008年,共安排以工代赈资金10.12亿元、易地搬迁资金2.5亿元。实施了“兴边富民三年行动计划”,基本完成了30件实事的各项建设任务,边境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启动了新三年“兴边富民”工程,共争取到国家资金20亿元,其中:国家发改委设立支持云南边境地区发展专项投资,分3年共安排5亿元;财政部每年增加专项转移支付资金5亿元。 

——农村能源建设不断加强。到2008年上半年,全省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保有量累计达200多万户,比“十五”末增长35%以上。 

——农村居住环境得到改善。2006-2008年,投入1.5亿元实施了“改水、改路、改厕、改房、改灶和治脏、治乱、治差”为主要内容的1500个村的村容村貌整治工程。

2、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结构调整取得新成绩 

——积极培育大企业、大集团。云铜、云天化、昆钢、云锡、云冶、云南煤化工等10户企业销售收入均超过百亿元。重点推进了与武钢、中铝、中石油、美铝、法国拉法基、金光集团、香港玖龙纸业等公司的合作。 

——优势资源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以云天化集团为主体实施了磷矿资源的整合,以云铜集团为重点集中了60%的铜矿资源,以云锡集团为重点集中了70%的锡矿资源,以云冶集团为重点集中了60%的铅锌资源。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2007年,40个省级工业园区完成工业增加值369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22% 

——加快淘汰落后与限制发展过剩生产能力。关停小火电90万千瓦,完成目标任务的85.5%;拆除水泥窑61座,淘汰熟料产能431万吨、水泥产能581万吨、焦炭产能153万吨、造纸产能2.2万吨。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2007年,全省256家高新技术企业共实现总收入703.65亿元,增长18.7% 

3、注重第三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取得新进展 

——文化产业发展成效明显。2007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为262.9亿元,占GDP比重为5.55% ——旅游产业高速增长。2007年,全省旅游总收入实现559亿元,增长12.6% ——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2007年,全省物流业实现增加值540亿元,增长7% ——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2007年,新兴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为18.1% 4、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经济发展后劲得到增强 

——加快综合交通建设步伐。20062007年,全省完成公路固定资产投资674.32亿元,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0.03万公里,云南干线公路网基本形成网络结构;至2007年底,入滇、出境便捷的“四入滇”、“三出境”通道格局中,省内铁路网络雏形初步构建;努力推进形成以昆明机场为区域性枢纽机场中心,以10个支线机场为辅助的较完备的干支线机场网络布局,形成了省内支线、省内环飞、国内干线和国际航线互相联接、互相支持的航线网络;水运通航里程达2764公里。 

——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陇川麻栗坝水库已开始下闸试蓄水,“润滇工程”20件中型水库2008年底基本完成主体工程,楚雄青山嘴水库预计2009年完成主体工程;截止2008年上半年,累计完成山区“五小”水利工程60余万件,超额完成“十一五”上半期目标任务。

——不断加强能源建设。建成宣威七期、巡检司电厂、开远一期、小龙潭三期、阳宗海三期、昆明电厂一期、滇东电厂一期和砚山输变电工程、景洪至墨江线路工程,建成滇东、滇南两大火电基地。农村小水电建设开端良好,截止2007年底,全省农村电力装机达760.81万千瓦,占全省电力总装机的33.6%。新型能源建设进展较好。2007年,全省电力装机规模达到2264万千瓦,比2005年增加934万千瓦。 

——抓好信息化工程。建成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电子政务网站基础设施、电子政务数字认证中心。金宏、金盾等10大“金字号工程”启动建设。 

5、优化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推进形成发展极。按照《纲要》确定的思路,加快推进滇中城市群建设,稳步推进现代新昆明建设,呈贡新区开发建设进展顺利。 

——积极发展门户城市(群)。加快构建红河、思普景、大理和保腾潞瑞四个城市群。 

——努力促进主要发展轴线的形成。一是沿贵昆铁路、南昆铁路、内昆铁路、成昆铁路、大理-丽江-香格里拉线(公路、铁路)的对内开放开发轴线;二是沿昆瑞(丽)公路、昆曼(谷)公路、昆孟(定)公路、昆河(口)线(公路、铁路)的对外开放开发轴线。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壮大。2007年,47个县域经济发展试点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982.8亿元,占全省GDP62.9% 

6、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生态建设工程有序开展。2006-2008年,年均完成森林管护任务1.88亿亩。2006-2007年,完成国家下达我省的退耕还林任务165万亩。2007年,安排防护林工程建设任务8万亩、退牧还草工程任务5万亩、岩溶地区草地治理任务10万亩。 

——九大高原湖泊治理全面推进。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十一五”规划项目共207项,总投资118亿元。到2008年上半年,共完成投资26.49亿元,其中,滇池治理完成投资19.6亿元,其它八湖治理完成投资6.89亿元。 

——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工作的通知》、《关于贯彻国务院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关于加快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意见》、《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加强节能工作决定的实施意见》。建立了云南省建设节约型社会暨发展循环经济联席会议制度,循环经济稳步发展。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2007年,全省万元GDP能耗1.641吨标准煤,比2006年下降3.98%;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为29万吨和53.4万吨,较2006年分别削减了1.36%3.14% 

7、实施科教兴滇和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 

——加大教育投入。2006-2007年,全省教育经费总投入508.86亿元。截止2007年底,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两免一补”的学生分别达610万人、261.5万人和201万人。 

——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两基”人口覆盖率由2005年的86%提高到2007年的91.5%,高中阶段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高等教育稳步发展,民办教育健康发展。2007年底,各级各类民办学校达到2112所,在校生48.16万人,初步形成了公办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格局。 

——强化科技创新。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投融资机制和平台,成立了云南省科技创新投资有限公司,组建云南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2006-2007年,共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2项。共有“两院”院士9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才39名,全省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6万人,全省共遴选出432名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235名省技术创新人才。拥有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100家。 

8、加快走出去步伐,对内对外开放取得了明显成效 

——对外开放取得突破。2007年,我省境外投资企业首次突破100家,实际投资额突破1亿美元;利用外资规模实现历史性突破,2006-2008年上半年,实际利用外资10.45亿美元,完成目标任务的95%,累计引进省外资金1209.55亿元,超过目标任务的15.2% 

——区域合作成效显著。成功举办第三届泛珠三角论坛暨经贸洽谈会,共签署投资贸易合作项目297项,协议资金总额1065.3亿元;与东盟10国的贸易总额由2005年的15.47亿美元提高到2007年的29.78亿美元,年均增长38.9% 

9、高度关注民生,构建和谐云南取得新成绩 

——医疗卫生不断加强。推进昆医附一院呈贡新区医院、云南省艾滋病关爱中心等12所省级医疗机构建设。到2007年底,全省共投入6.78亿元,用于1271个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国债项目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省129个县全面实施,参合率达86.14% 

——加大就业工作力度。2007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1.9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150万人。到2008年上半年,累计扶持45.75万名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实现就业。

——社会保障进一步健全。2007年,全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人数分别达到279万人、345.81万人、190万人、188.47万人、165.41万人,分别比“十五”末增长8%7.8%0.42%12.9%5.96% 

(三)《纲要》重大政策措施执行情况 

重大政策措施执行情况总体较好。主要表现在: 

体制改革。出台并实施了《云南省省属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管理暂行办法》、《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财税政策。完善探矿权与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管理办法及国有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缴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拓宽非税收入增收渠道;实施了新一轮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规范钢铁等行业税收政策,调整煤炭、磷矿石等资源税税额标准,制定推行房地产税收一体化管理指导意见。 

投资政策。颁布实施了《云南省重大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审批制度》、《云南省重大投资项目审批和核准制度》等8项工作制度。 

产业政策。研究制定了钢铁、有色、化工、煤电等重化工业控制性发展目标;建立新开工项目管理部门联动机制和项目审批问责制;加大电力、钢铁、造纸、酒精等行业中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加强对焦化、铁合金、黄磷等行业的准入公告管理。 

价格调控政策。及时签订并落实《2008年保障物价稳定及市场供应责任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落实《云南省非营利性医疗服务价格》、《云南省非营利性医疗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 

服务业发展政策。发布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出台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实施《云南省现代物流发展规划》。 

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导向和管理政策。颁布实施了《云南省外来投资促进条例》,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云南省外来投资促进条例〉贯彻实施工作的通知》。 

根据评估,《纲要》实施三年来,主要指标执行情况总体良好;《纲要》所确定的九项任务进展顺利;重大政策措施执行总体较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许多新的成就。《纲要》实施以来的三年,是云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三年,规划实施中呈现出六个主要特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六个主要特点: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06年、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1.9%12.5%,预测2008年增长12.5%,三年年均增长12.3%,高于年均增长8.5%的规划目标3.8个百分点。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9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634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9%10% 

——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到2007年,121个县实现了“普九”;三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数64.6万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加快推进。 

——民族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2007年,民族自治地方地区生产总值为1820.8亿元,比2006年实际增长13.5%,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均生产总值达8154元,比2006年增加1266元,突破1000美元大关。 

——群众脱贫步伐不断加快。贫困人口从2005年底的737.8万人减少到2007年末的610.8万人;80个国家和省级扶贫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1679.6元提高到2007年的1999.8元,年均增加160元,年均增长10.8%,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2007年,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为43.79%45.6%;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42.67%。预测2008年森林覆盖率超过50% 

三、《纲要》实施中的主要问题 

根据对《纲要》近三年来实施情况的评估,还存在以下七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一)体制机制不够健全,改革力度还需加大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国有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体制机制、农村体制等改革需进一步深化,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任务艰巨,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尚未建立。 

(二)结构调整进展不快,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转变 

——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2007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7.743.339,一产比重比全国高6.4个百分点,二产比全国低5.3个百分点,三产比全国低1.1个百分点,一产不优、二产不强、三产不快的情况突出。 

——从需求结构来看。2007年,投资需求对GDP的贡献率为51.3%,消费需求为50.6%,净出口需求为-1.9%,经济增长仍然主要依靠投资和消费拉动,还没有形成三驾马车协调拉动的格局。 

——从所有制结构来看。2007年,非公有制经济占37.4%,比重过低,国有经济比重过大,发展中机制不活、体制不顺的问题依然存在。

——从组织结构来看。2007年,全省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以上的大企业仅有10家,大企业数量和实力仍显不够,中小企业发展不足的状况也未从根本上改变。 

——从支柱产业来看。2007年,烟草、矿业、电力、旅游、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五大支柱产业占全省GDP的比重不到40%,支柱产业还不够强。 

——从产品结构来看。资源型、原料型、初加工产品过多,低附加值产品比重过大。 

——从技术结构来看。2007年,高新技术企业工业增加值仅占全省工业企业增加值的8.13% (三)“三农”问题突出,区域发展极不平衡 

农业基础薄弱,增长方式粗放,公共事业落后,农业艰难,农村艰苦,农民艰辛。占总人口70%的农村人口拥有的公共卫生资源仅占全省总量的30%;城乡居民收入相差4.36倍,消费水平相差3倍。区域发展极不平衡,昆明、曲靖、玉溪、红河、楚雄、大理六州市GDP总量占全省的75.1% 

(四)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公共资源供给能力仍然不足 

社会事业领域投入仍显不够,“两基”欠帐高达37亿元;县医院业务用房危房面积达32.11%2007年,全省仍有8个县没有实现“普九”;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仅占城镇总人口的19.6%。卫生资源配置不够、医疗保障体系和社区卫生服务不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完善。 

(五)资源环境形势严峻,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 

我省铜原料自供率仅为50%、锡为60%,铝100%靠进口和省外购入。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国的1/10,九大高原湖泊治理和保护形势严峻,70%以上的县级城市水资源不足。 

(六)规划立法滞后,规划实施缺乏约束和保障机制 

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法律体系,规划编制、实施缺乏法律保障,在一定程度上规划的科学性、政策连贯性、整体性不足。 

(七)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面临新的挑战 

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全球经济呈现整体下滑态势,国际市场急剧萎缩,对我省经济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并将日益加重,给全省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带来了很大挑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出口难度加大。全省出口增幅由1月份的71%下滑到9月份的18.2%;二是工业增速下滑。国际市场有色金属、钢铁价格大幅下跌,直接影响我省工业经济增长。1-9月,全省全部工业增长12.9%,比去年同期回落4.9个百分点;三是投资增长后劲不足。项目前期工作滞后,融资困难,项目建设资金严重不足。此外,一些行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对就业、消费的影响也将日益显现。

上述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高度重视并着力加以解决。 四、推动《纲要》顺利实施的建议 

“十一五”后两年,必须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中央实行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方针的重大机遇,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实现《纲要》目标任务。 

(一)抢抓机遇,促进我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央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从宽的货币政策,近期紧急出台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这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大变化,必须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明确方向,抢抓机遇,结合实际,做好加大投资和扩大消费需求工作,保持投资拉动的强劲态势,增强消费的拉动作用,推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保持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1、努力加大投资。根据中央扩大内需的政策导向和要求,当前和今后两年,精心策划一批大项目和好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大力支持和重点倾斜,努力加大政府投入,带动银行和社会投资,切实推进项目实施,尽快形成有效扩大内需的新局面。着力抓好以下十个方面的项目争取和建设工作:一是公路、铁路、机场、航运在建、新建和改扩建项目;二是农村公路、饮水安全、高稳产农田、大中型水库、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扶贫开发、农民危房改造、农村电网改造、农村沼气建设等农业农村建设发展项目;三是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中等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等社会发展项目;四是城市电网改造、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和以保障性安居工程为重点的房地产建设项目;五是以滇池为重点的九大高原湖泊治理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保护、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等工程建设项目;六是旅游文化、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建设项目;七是加快企业自主创新、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八是粮油仓储、各类商品交易市场建设项目;九是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十是改善民生项目。 

2、积极扩大消费需求。一是切实增加对农业农村的投入,促进农村经济较快发展和农民有效增收,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消费能力;二是努力扩大就业,有效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三是努力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民和城乡低收入群体收入;四是加强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消费环境;五是加强正面宣传引导,促进城乡广大群众增强发展信心和消费预期;六是促进房地产行业健康稳定发展,促进住房消费的正常运行。 

(二)坚持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

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抓紧制定出台我省《依法行政五年规划》;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和财政绩效预算管理体系;全面落实国家增值税转型改革政策措施。 

二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国有大型企业的集团化改组,尽快出台《云南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实施办法》。 

三是创新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大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投资体制改革,积极发展资本市场,放开产权限制和民间准入,加快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 

四是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制定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实施办法。 

五是深化社会领域体制改革。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制度,建立完善政府对民间资本投入教育的鼓励机制,建立促进产学研结合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 

六是创新资源环境体制机制。深化资源税费征收体制改革,完善资源型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建立资源环境有偿使用的市场机制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三)加快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1、调整三次产业结构。按照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思路,调优第一产业;加快自主创新,加速科技进步,大力提高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调强第二产业;结合云南省实际,落实国家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现代服务业上水平、上台阶,调快第三产业。 

2、调整重点产业结构。在继续巩固提高五大支柱产业的基础上,着力抓好烟草产业,提高一、二类烟的比重。加快重化工业等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步伐。大力培植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科技和附加值高的生物产业、物流产业、旅游文化、装备制造、光电子等新型特色产业。 

3、调整产品结构。千方百计延长产业链,加大精深加工的比重。通过科技创新,开放引进,大力发展冶金、铜、锡、铅、锌、铝、钢铁、铁合金、锗、铟和磷化工、煤化工等精深加工。着力培育粮食、肉类、油料、橡胶、木材等龙头企业。发展载能产业,提高电力工业的附加值。 

4、调整城乡结构。围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统筹规划,加大投入的工作力度,建立完善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长效机制,进一步统筹好城乡规划和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户籍管理、劳动就业、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发展、建设用地、生态建设,推进云南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5、调整投资、消费和出口结构。一是继续保持投资的持续稳定增长,着力抓好铁路、机场、公路、能源、农田水利、城市基础设施、工业和工业园区、生态环保建设8大投资板块。进一步加大政府对三农、社会事业、民生改善、科技创新、生态环保等方面的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更多的投入到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文化、科技产业、农业农村等方面。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是通过加大惠农利农政策的力度,增加农民收入,增加社会低保补助,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促进和扩大消费。三是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培育出口产品基地,扩大出口规模,提高效益。 

6、调整所有制结构。围绕优化服务、落实政策、引进资金、培养人才四个关键环节,进一步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环境,着力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加大产业政策引导和指导服务工作。加强对各类经营、管理、技术人才的培训,培养一批企业家。鼓励全民创业。 

(四)推进城乡统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尽快编制出台《云南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规划》,建立并完善长效机制,努力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加快建设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快实施农村沼气、饮水安全、通路、通电、通邮工程。到2010年,解决农村困难和安全饮用水人数累计超过500万人,农村乡镇和行政村通公路比重达99.9%。二是加快完成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和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三是推进动物防疫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省、地、县、乡、村五级动物疫病技术支撑系统和兽药质量控制体系。 

——加强农村公共社会事业。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加快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医疗卫生等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村教育、广播电视、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确保新增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经费用于县以下的比例不低于70% 

——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加大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增加非农产业收入。五年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00万人。 

——抓紧做好《云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按照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未来发展潜力,科学划定我省各类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实现资源开发、人口分布、经济布局的空间均衡协调发展。 

(五)坚持以人为本,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实施“两基”攻坚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农村中小学希望工程、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建设1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加强云南大学“211”工程和省属重点大学建设。到2010年,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超过46万人;高校在校生规模达到66.5万人。 

强化医疗卫生事业。实施昆明现代综合医院等省级医疗卫生建设工程,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 

加强社会保障工作。出台《云南省农民工权益保障办法》、《云南省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办法》,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到2010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到80万人,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90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60万人以上;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60万人。 

(六)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全面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加强以滇西北为重点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综合治理,加强九湖治理、工业污染源治理和供水水源地保护。到2010年,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120万公顷,550家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城市饮用水水质达标率为95% 

二是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严格对黄磷、电石等行业实施控生产总量、控用电量“双控”措施,把污染减排工作重点放在城市污水处理领域及制糖、造纸、食品、电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煤炭等重点行业,推进“千家企业节能行动”、“11户大集团节能表率行动”、“双百企业节能行动”。 

三是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以冶金、化工、电力、建材、造纸等重点行业、10家重点企业、3个重点产业园区(昆明高新技术开发区、楚雄开发区、华坪经济开发区)、3个重点城市(曲靖市、安宁市、开远市)、1家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中心(滇西北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中心)和洱源农业、丘北普者黑旅游为重点,大力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 

四是加快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污水管网建设。到2010年,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超过60% 

(七)加强规划立法,完善规划体制机制 

推进规划体制改革,开展建立“一体系、一条例、四制度”工作。即:构建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尽快起草并出台《云南省规划条例》,制定并完善云南省规划评估制度、规划前期研究储备制度、规划审批发布制度、规划实施跟踪监测制度,建立起一套较为科学合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 

五、对《纲要》部分规划目标变化的说明 

《纲要》经云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并实施以来,国务院陆续出台了有关政策文件,涉及到我省《纲要》确定的部分约束性指标,主要有四类共五项,即: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耕地保有量。由于这些指标不属于地方调整事项,其权限在国务院,国务院已陆续发布实施。因此,提请省人大常委会本次会议批准并确认。 

(一)2010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目标变化为1.44吨标准煤 

《纲要》确定的到2010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为1.60吨标准煤,是在2005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1.83吨标准煤的基础上,按照下降12%以上确定的。《国务院关于“十一五”期间各地区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指标计划的批复》(国函〔200694)中,明确了2010年云南省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目标为:从2005年的1.73吨标准煤,下降到1.44吨标准煤,降幅17% 

(二)2010年化学需氧量目标变化为27.1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目标变化为50.1万吨 

《纲要》确定到2010年化学需氧量控制在27.6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49.7万吨,是根据2005年化学需氧量28.5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48.2万吨的基数确定的。《国务院关于“十一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的批复》(国函〔200670号)中,确定我省2010年化学需氧量减少到27.1万吨,比200528.5万吨下降4.9个百分点;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到50.1万吨,比200552.2万吨下降4个百分点。 

(三)2010年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目标变化为60%以上 

《纲要》确定到2010年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50%以上。《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5号)中,明确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要达到60%以上。 

(四)2010年耕地保有量目标变化为604.87万公顷 

《纲要》确定的到2010年耕地保有量为610万公顷,这一目标是根据上一轮全国土地利用规划纲要提出的。今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新一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云南省到2010年耕地保有量明确为604.87万公顷。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纲要》是我省“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实现《纲要》提出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通过对《纲要》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我们坚信,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在中共云南省委的坚强领导下,能够逐步解决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推动云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以上说明及《中期评估报告》,请予审议。

 


来源: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时间:2008-11-30